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近期,“劳模风采录”专栏将集中展示2025年普陀区获得全国、上海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模范集体的奋斗故事和工作风采,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斗品格。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广大普陀职工踔厉奋发、赓续荣光,让“普陀现象,生生不息”继续深植于普陀这片热土,为普陀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伟力。
2025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凌晨的普陀区中心医院手术室里,刘宗军铅衣下的手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他是被急诊电话唤醒的,又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命悬一线。这已是他20余年从医生涯中,数不清多少次在深夜与死神争夺心跳。多年来,刘宗军先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上海好医生”、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银蛇奖”等荣誉,2025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和他的团队擅长心脏急危重症、心脏介入治疗等,尤其擅长冠状动脉复杂病变、难治性高血压及各类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铅衣战士”的生死竞速
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时间刻度是以秒计算的。铅衣重逾20斤,一台复杂手术常需站立操作数小时,而深夜急诊的召唤更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次,他曾连续奋战近20小时,铅衣之下,汗水早已湿透又蒸干数回。
支撑这份“沉重”的,是生死时速中淬炼出的精湛技艺。刘宗军尤擅攻坚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这类“生命险峰”,凭借双手在方寸之间的精准掌控,一次次将患者拽离险境。他带领团队建立起预防、治疗、康复全闭环的心血管专病中心体系,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撑起全方位保护伞。胸痛中心开通24小时绿色通道,至今已成功救治近万例急性心梗患者;心衰中心显著提升了重症心血管病的救治水平;高血压达标中心和房颤中心构建起普陀区西部医联体房颤/高血压全专联合智能分级诊疗模式,提升了基层医疗能力,实现疾病早筛早治。数字无言,却是一个团队为患者筑起的生命防线。
“普陀标准”的开创之路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通过吃药都可以降压,但也有少数吃四五种药都无法降压,发生中风、心梗的概率较大。面对常规药物束手无策的现象,2011年,刘宗军将目光锁定在经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RDN),然而核心技术壁垒森严,国内一片空白。
“没人做过,就从头开始摸索。”寒暑交替,实验室灯火常明,每一天的汗水与执着收获累累硕果。团队自主设计的RDN微灌注导管斩获中国创新奖,RDN智能消融仪属国内首创,检测肾血流量的无创影像学分析系统更是全球首创。从器械研发到术式优化,刘宗军带领团队硬生生蹚出一条“普陀标准”之路。
26项国家专利、3项成功转化,不仅让众多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重获希望,更将中国智慧嵌入了世界心血管介入治疗体系。刘宗军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创新项目、上海市卫健委重点项目、普陀区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奖、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等多项科技奖项。
“医者仁心”的薪火传承
清晨七点,心内科病房已开始忙碌。刘宗军穿行于病床间,身后紧随着一群年轻医生。查房不只是诊疗,更是现场教学。作为博导,他培养了30余名硕士、10余名博士,更托举起一批闪耀的新星,为推动学科发展和区域医疗水平提升作出卓越贡献。
刘宗军深谙“师带徒”是医术传承的重要途径。“医生的成长,必须靠实战锤炼。”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他大胆给年轻人压担子。如今科室近30名青年医生中,能上手术台的就有将近20人,从接诊到手术再到康复随访,形成完整闭环,团队整体救治成功率稳定在95%以上。
他更将目光投向广阔社区,在慢性病治疗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使众多患者受益。目前,团队借助智能平台服务超过3000名高血压患者,区域高血压治疗率大于90%、达标率大于70%,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区域内房颤诊断预警2300余例,90%以上患者接受了规范化抗凝治疗,1000余例房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有效降低了卒中发生率。这不仅是一组数据,更是辐射千家万户的健康福音。
二十六载如一日,这位白衣卫士的步履从未停歇。他始终坚守在“医”线,谱写生命之歌。面对疑难杂症,刘宗军以顽强毅力和专业智慧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救治能力,为无数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 他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是新时代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也将激励着更多人为之奋斗。
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