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罗思哲即将领到新的身份证,作为养老护理专业人才,成功落户上海。
今年以来,杨浦区已成功推荐5名养老机构人才成功落户,落户机构覆盖公办和民办机构,岗位覆盖一线护理员、护理主管、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个岗位。
优秀人才都有机会
罗思哲2018年学校毕业后就从长沙来到杨福院工作,是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定向培养的养老服务人才。从一线的护理员做到现在的管理岗,7年过去,罗思哲已是手持二级养老护理员(技师)证的行业能手。
养老服务人才落户,这个消息对于罗思哲来说,并不突然。2022年,同在杨福院工作的王程凭借优异表现,成为上海第一个作为重点引进人才落户的养老护理员。消息一出,如同给养老服务圈子打了一针强心剂,激起了“养老院里的年轻人”的希望与职业自信。
杨浦区是人口大区、民生大区和养老大区,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户籍总人口41.31%。养老服务的提质,需要很多“王程”。2023年,杨浦区作出行政决策,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杨浦区养老机构服务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优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扶持政策架构,为人才的成长和进阶提供空间与可能。
“对我们来说,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感觉有盼头有奔头。”作为一个2006年就进入养老护理行业的“资深人员”,延吉街道养老院的养老护理员王怀红一直是“有准备”的人,第一批参加区里初级、中级、高级工的学习考核,眼下是所在养老机构里唯一达到“技师”等级的护理员,前几年还在上海开放大学取得了大专文凭。眼下,杨浦区高度重视高层次社会事业人才(含高技能人才)发展,在市区人才局支持下,将部分区域专用落户额度用于支持养老服务类人才。王怀红抓住机遇,成功拿到落户资格。杨浦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落户的不只有护理员,还有在养老机构中从事行政或者后勤管理的人员,其中一位是硕士学历。“我们希望释放信号,鼓励更多高学历人才参与养老事业。”
托举更加有力,关照更加细致
“以前能不能在行业里做下去,运气很重要。现在政策多了,大环境好了,每一个养老护理人员都有了发展空间,有了向上冲的目标。”不只是王怀红、罗思哲,很多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感到,近年来,涉及养老服务人才的好消息不断,政府投入的政策关照到了养老服务人员的多方面需求,也托举了整个行业。“这种转变也让很多人去掉了对养老护理工作的有色眼镜。现在进入养老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做得好了,会带动周边一群人一起来,我们招聘的人员中不乏硕士,他们更重视职业发展前景。这些与政策的引导离不开。”
除了关联落户,据杨浦区2023年出台的政策,技能等级也与岗位补贴挂钩。“一些原本拿了初级证书就不准备继续读的人,现在也都动起来了。”王怀红说,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考核的都是照顾老人的实用技能,明确的政策激励能推动从业人员不断磨练技能、提升水平。记者了解到,杨浦区定期在各片区选取一两个养老机构作为集中点“送教上门”,不仅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专业课,还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辐射作用,提升社区及居家养老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三年来,杨浦区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护理人员从302个增至1300多个,全区包括长护险照护人员在内的养老护理人员持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比例达到80%以上。
此外,自2023年起杨浦区连续举办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赛训贯通,培树代表行业标杆水准的杨浦“养老护理工匠”。杨浦区民政部门还鼓励养老护理人员进修学历,对取得学位证书且在所在机构工作满一年的人员实行学费全额补贴。“这个政策一出来,我们院里符合要求的全都报了名。现在更好了,还推出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我们的岗位更契合。”罗思哲说。
一张全方位覆盖的养老服务人才支持网络正在杨浦区形成。记者获悉,《意见》实施以来,杨浦区已发放扶持补贴227.94万元,共计发放4559人次。
支持初现成效。“每年院里都有新面孔,新面孔又变成老面孔。”王怀红感到,养老院留不住人的困扰渐成过去,“随着行业越来越专业化,大家更关注的是能力提升。我们也开始优胜劣汰了”。
九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